新华区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日期:2023-01-09       浏览次数:

18日,新华区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由区委常委会主持。副市长、区委书记安保亮代表区委常委会作报告并发表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伟民作工作部署。

1.jpg

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听取区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区委常委会2022年抓党建工作专题报告,审议通过《中共新华区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华的决定》,研究部署2023年全区经济工作。

2.jpg

全会充分肯定了2022年区委常委会的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着力兜牢底线、转型发展、保障民生,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民生福祉实现新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3.jpg

会议强调,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市委“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和“四城四区”发展愿景,聚焦“六个新华”奋斗目标,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改革开放创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产业强区、创新兴区、宜居城区、生态润区、富民安区建设,加快“三个转型”,推动“三个融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贡献新华力量。

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开局系全局、起势定胜势,要在全局大坐标中找准定位,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要以产业转型为引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发挥创新“强大动力”,走好改革“必由之路”,抓住人才“关键一环”;要以城乡融合为目标,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要以生态优先为底色,有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要以保障民生为使命,加快建设健康新华、办好高质量教育、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安全稳定为保障,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更高水平打造“平安新华”;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更高质量的法治新华。

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强区”,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聚焦“创新兴区”,不断激活发展变量;聚焦“宜居城区”,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聚焦“生态润区”,全力守护青山绿水;聚焦“富民安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区上下要在躬行实践中找规律、明思路,在审时度势中抓机遇、破险阻,树牢底线思维,强化政治统领,善于担当作为,增强法治意识,完善争先创优机制,推动各领域逢先必争、逢旗必扛、逢冠必夺,不断深化“清廉新华”建设,加强监督执纪,永葆清廉本色。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履行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党的建设扎实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举措,确保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要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标杆示范作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做,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要扎实开展学习培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基层一线,确保各级党组织全覆盖、广大党员全覆盖;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严格按照党中央精神全面准确开展宣传,牢牢把握宣传引导的主导权、话语权;要不断强化宣传效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学习宣传既有章法、见力度,重质量、强效果。

4.jpg

会议号召,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鹰城实践的新华篇章,在“以干为先、干必出彩”中交上更加厚重、更加精彩的“高分答卷”。 

区委委员、候补委员,不是区委委员、候补委员的县级领导同志,各镇、街道(管委会)党政正职,区委各部委常务副职,区直各部门党政正职(含垂直部门),区人大、政协各委(室)主任,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等参加了会议。(平报融媒记者 毛玺玺 通讯员 鲁润佳)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