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目标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12       浏览次数:

第四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未来三年,学校将继续以“养正教育”为核心理念,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以创建特色学校为主线,实现共立、共建、共研、共享、共控、共荣的总体目标。共立(管理制度和督导措施)——共建(集团文化)——共研(教学与育人策略)——共享(优质人力和教育资源)——共控(教育生态和教学质量)——共荣(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学校遵循一个中心(重塑教风);两个基本点(课标导航、成长做事);三个盯着(盯着标准谈专业、盯着成长做事情、盯着不放抓落实);探索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特色发展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策略,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思想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精干,管理规范高效,课程结构完善,课堂优质高效,教师学高身正,学生发展全面,育人特色鲜明的中原名校。

学校三年办学目标概括为:文化引领,课程育人,特色强校,质量一流,争创名校。

二、具体目标

(一)提升办学品质。注重品质的提升,挖掘两校区的优良传统,培植两校区的文化特色,共同塑造胜利街小学教育集团养正教育校园文化品牌。

(二)加强学校四支队伍建设。为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凝聚力、执行力、组织协调力强的干部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德育水平高、教育管理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成就一支研发能力强、教研成果显著、对教育教学形成科学指导的教科研队伍。

(三)加强德育工作品质提升。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各年级德育目标》等文件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养正教育为目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内驱力,按照学校制定的德育体系、实施策略,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实施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和全程德育的育人模式;夯实养成教育,丰富德育活动。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工作体制。营造全社会关心的育人氛围。以德育科研为抓手,注重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我校德育文化建设。以“学校一家庭一社会”大教育为突破口,完善德育网络,形成学校德育新工作格局。

第五部分  学校发展分目标、措施、进程

一、师德师风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素质过硬、为人师表、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形成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二)措施与进程

2022.9——2023.8

1.加强领导。把师德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和教师培养规划,全校一盘棋,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真正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

2.以党建促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共产党员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

3.建立学习制度。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师德建设的精神实质,从学校实际出发,经常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做到警钟长鸣。

4.榜样力量。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校内外师德先进典型和师德先进事迹。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开展提供思想、理论保障。

5.开展青年教师主题演讲比赛。撰写师德师风论文,不断提升个人师德素养。

2023.9——2024.8

1.把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定期举行党员教育、师德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2.对表现出来的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

3.开展系列师德建设活动。教师师德承诺书签订,教师读书行动计划,教学展示活动,学生最满意的教师评选等系列特色活动。

4.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师德规范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实现师德规范主要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

5.建立考核机制,进行每学年教师师德师风工作考核,在自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考核。

2024.9——2025.8

1.宣传表彰。逐步树立一批师德师风优良的典型,评选出校级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大力宣传,号召全体教师虚心向先进典型学习。同时对表彰人员进行上一级推选。

2.总结前两年师德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创新,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构筑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完善师德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德育与学生管理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各年级德育工作目标》、《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德育要求及有关上级文件精神,坚持“童蒙养正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继续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德育工作要全员参与意识。牢固树立“养正教育”的理念,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熏陶、感悟、内化的环境让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在教师素质提升、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校本经验。扎实推进南北校区的德育工作。开展好三礼两节、科技节等活动。加强学校特色育人活动,开展三礼两节、社团建设,凸显童谣育人和社团在学校育人工作的作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狠抓学校学生工作常规管理扎实推进养成教育。

(二)措施与进程

2022.9——2023.8

1.加强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布置实施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处处彰显出养正文化。从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深层次挖掘学校的办学积淀,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努力营造养正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班创特色。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和班级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校园的多元化文化无处不渗透养正的思想。同时办好班级展示栏、班级黑板报。重视学校宣传栏的育人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砖一墙皆文化,一草一木皆教育的局面。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学校育人队伍建设。(1)中层队伍:学校建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中层、年级组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在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2)教师队伍:建立以班主任为骨干,开展好班主任学习培训与经验交流工作。继续强化班级管理,抓好我校各项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及学生常规的检查与反馈。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3)小队干队伍:抓好大队部的工作。发挥大队部成员的辐射作用,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3.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以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重点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讲卫生、讲礼貌、爱劳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4.加强学校特色活动开展。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有仪式感。学校力求创新的思维,创优的方案,创一流的活动载体。初步探索,形成了“三礼两节”的德育模式。实现了童蒙养正、立德树人、活动育人、文化养人的办学特色。

1)继续开展童谣育人特色活动。①开展了“哆 来 咪 发”唱童谣活动。②开展“1 2 3 4”做童谣活动。③开展“赤、橙、黄、绿”绘童谣活动。④开展“奇、思、妙、想”编童谣活动。⑤开展“横、平、竖、直”写童谣活动。同时把德育内容细化到各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是学科德育目标更加明晰。

2)继续开展校内社团活动,由本校教师及聘请校外有资质人员担任社团教师,社团将涵盖学生特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将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位孩子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5.加强家长学校活动开展。制定家长学校制度,加强培训计划。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意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坚持心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一人一档,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023.9——2024.8

1.加强班主任培养工作。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打造智慧型班主任团队。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作用,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围绕年轻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打造班主任层级梯队。开展老班主任带新班主任制度,迅速开展老中青班主任的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班主任队伍。

2.加强德育队伍培训提升。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加强德育队伍的考核,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德育骨干队伍教育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3.加强德育特色文化内涵。继续开展特色活动,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文化的浸润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养成教育扎实有效。

4.加强德育教育突破口。学校的养正教育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德育亮点,培养学生正知、正见、正心、正念、正行、正范、正品、至善。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是常规工作抓实抓细。

5.加强完善德育教育新思路。完善家长学校制度与规划,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思路。

6.加强德育课题研究。继续开展特色教育,加强课题研究。

7.加强常规德育教育。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被定义为学校全体师生的一堂德育课。结合每周的主题,提前安排好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人员和内容,突出讲话内容,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上好每周的班会课。

2024.9——2025.8

1.完善提升德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形成良好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德育理论探索,总结德育工作及其成功经验,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拓宽德育空间,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际间的文化交流,提升学校德育的社会辐射作用。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形成一套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德育管理模式。

2.加强班主任工作总结。三年的班主任培养使青年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成长模式,并带动学校班主任工作不断追求卓越。

3.加强德育队伍全员育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提升,是所有任课老师团结协作形成全员育人队伍。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新局面。

4.加强德育科研队伍。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邀请专家进行指导,追求研究过程的“实”,研究资料的“真”,研究管理的“细”。

5.完善德育网格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机制,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家长撰写家教反思,并形成第一本家长论文集。

6.加强积极心理学指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开好心理课程教育。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7.加强德育优秀品德培养。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二、教师成长与队伍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形成“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富有创新精神、专业技术精湛、教育科研能力强的“四有”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措施与进程

2022.9——2023.8

1.通过详细调研、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制定《新华区胜利街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梯级发展方案》《新华区胜利街小学教育集团教研活动实施意见》等系统的制度要求,建立初步的教师考核体系,为校本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2.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抓理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理论水平。每位教师一学年至少阅读三本教育名著,弥补在理论深度、宏观把握、系统高度等方面存在的欠缺,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另外,扎实推进新课标的研读,力求教师把新课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课堂。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促使教师不断思考,逐渐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3.探索“备、教、研、思、改”一体化教研品牌。引导教师进行课程、课堂、课题一体化研究,开展“1+1+1(1个理论学习+1个单元教学研究+1个问题解答)”教研模式的构建,深入进行“备、教、研(专题大教研)、思、改”一体化研究,充分体现“钻研设计—教学探究(实践)—集体研讨—教学反思—改进提升”,不断夯实教研组建设。

4.搭建多元培训活动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1)双减”专题培训。依托培训引导老师明晰“双减”政策要义,引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作业设计及命题的能力。(2)开展学科大教研、课堂大练兵等活动,加强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3)开展预约课、展示课、同课异构、教学基本功比赛、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信息技术培训、丰富“青年共同体”的活动内容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5)约请专家来校讲座,邀请名师来校送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鼓励工作10年内青年教师加快发展脚步,勤学苦练,争取尽早崭露头角;工作10-20年左右教师努力突破瓶颈,实现二次成长;工作20、30年以上教师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努力走在队伍前列,热心传帮带。

5.为青年教师量身打造“双导师”团队。学校为新教师配备“学科实践导师”和“班级管理导师”,通过“三人行”的“双导师”模式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双导师”定期开展带教活动阶段交流会,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有效的应对方法,快速助力新教师的成长。

6.为学校的各级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保障机制,并为其建立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培养一支在校内外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2023.9——2024.8

1.根据教育教学实际优化师资配置,进一步构建较为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让教师队伍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

2.继续探索“备、教、研、思、改”一体化教研品牌。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智慧,以课例、论文形式展示各自的研修工作开展情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将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

3.确立学科高效课堂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确立打造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开展以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案例、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在选题、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成立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确保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实。完成已立项课题的结题工作,包括材料的整理和论文的整编,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著或成果。

4.做好学校已有各级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和带动,继续积极创建“省、市、区名师工作室”工作,强力推进名师带动,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名师带动、引领作用更加明显。青年教师成长快速为骨干教师、学校的中坚力量。

2024.9——2025.8

1.继续深化教研组、学科组建设,教研机制更加完善,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学校教研模式及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资源,不断涌现特色教研组,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2.教师培训转向多渠道、高平台,利用名师和骨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与高校合作引进校内客座教授,进行高层次的校内外交流,完善名师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构建结构更加合理、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

3.深化“名师工程”,发展省、市级名师和教学能手;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课题,创造学习进修条件,推荐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4.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形成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考评体系在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工作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养正教育”为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国家课程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流程规范化程度;以建设高效课堂、实施课堂观察、举行教学比赛等为主要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措施与进程

2022.9——2023.8

1.抓实教学常规,严格落实“五认真”要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考评),进一步建立健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服务、考试等方面的教学常规考核机制,并落实到位。

2.双减政策下,遵循新课标导航,构建高效课堂。依照《河南省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学校“六个一”的教学还给理念,让学生主宰课堂,让学法指导走进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常态课要求规范化,优质课体现特色化。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狠抓教学质量的提升。

3.狠抓师生书写基本功。专职书法教师除上好每班每周一节写字课,坚持每天午间20分钟的练字课,做到“五到位”(即时间到位、教师到位、指导到位、批改到位、检查到位)。对于开展落实好的班级进行奖励,期末评出“写字标兵班、书法特长班”;开展师生书写竞赛,书写作品展等活动,人人一手靓丽的字迹,让它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推进大阅读工程。让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良好的阅读习惯浸润学生的童年生活。(1)晨诵午读,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人人背经典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学生心田;(2)阅读足迹,依托《“阅读悦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学生阅读报告单》记录阅读痕迹,引导学生每天读书至少15-30分钟,开展“读书漂流”“读书沙龙”活动。(3)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着力开展全科阅读,语文组继续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方法;英语学科指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英文绘本、英文故事书阅读,提升学生英语素养;数学学科将以“数学中的文化”为专题,拓宽学生数学学习视野。(4)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坚持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如:快乐书市、读书手抄报、亲子读书分享等。

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发挥科学评价激励。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基于“双减”、“五项管理”要求,继续加大对教学的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监测的科学分析、评价力度,发挥质量监测对学生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改革的促进功能。

6.积极开展学科课程建设。如: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课的“单元整体教学”等。

7.积极探索“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助推“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

2023.9——2024.8

1.进一步优化教学常规检查,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更好地促进教学常规管理在教学中发挥的的作用。

2.按照河南省新出台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比赛、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监控,确定灵活的课堂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与环节设计的艺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鼓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展开课堂教学课题研究。

3.探索并构建“五育融合课程全系”。学校继续积极开展学科课程建设,如积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生成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等。另外,围绕大学科观理念,从学科内部的纵向贯通、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双向探究三个维度,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打破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进行“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4.9——2025.8

1.建立常规检查、流程监控和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教学常规质量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等因素的过程性综合评价。

2.聚焦高效课堂。以“双优课堂”为载体,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多次磨课、炼课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设计,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分年级、分学科,推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教学课例,汇集成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3.进一步完善“五育融合课程全系”。积极探索大学科观主题课程群,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的跨空间整合,最终形成纵向进阶、横向融合、多项探究的立体化主题课程群,让学生在课程中自由行走,真实成长,实现从学科育人、实践育人走向综合育人。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