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有效投资规划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29       浏览次数: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发展环境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疫情灾情叠加的严重冲击,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扭转部分经济指标下降趋势,经济延续稳步增长态势,较好的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3%,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增长动能蓬勃积蓄

工业实现转型发展。围绕我市“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四城四区”发展思路,区委、区政府作出把产业升级主攻方向由服务业转向先进制造业的重大抉择,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围绕锂电新能源上下游配套产业,建立了由县级干部任“链长”、企业任“链主”的锂电产业“双链”作战机制,“无中生有”打造产业链,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恒一锂能项目创造出5个月从签约到投产的“新华速度”。同时,进一步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积极帮助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17家,智能化改造16家,技术改造10家,制造业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协助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业增长保持良好势头。服务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实施服务业项目18个,其中列入全省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5个,完成投资38.4亿元。佳田新天地、冠瑞财富广场主体建成投用,京东电器平顶山旗舰店、平顶山万海海洋馆、维乐笑智慧农贸市场等项目相继开业运营,有效巩固了我区的商贸中心地位。特色商业区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完成主营收入50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新增企业、商户112家,新增从业人员5527人,对怡购城美食街、小吃街、夜市街区进行提档升级,树立我市夜经济繁荣发展的标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猛,加快部署建设5G基础网络,已建成5G网络基站299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成了河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挂牌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孵化园,抖云科技、恩泽科技、八戒财税、一一科技等企业健康运营,形成全市数字经济“隆起带”。

农业基础保持稳定。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全年粮食产量达到6797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9%以上,全年秸秆禁烧暨综合利用工作任务较好完成。“菜篮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滚动推进重点项目“三个一批”建设,将项目建设列入“党建引领、奋勇争先”重点工作竞赛,营造了“以项目论英雄”浓厚氛围。全面推行“两单一图”工作法,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2021年全年9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18%,其中2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15%,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日产500万支高倍率锂电池生产项目一期、国碳纳米改扩建项目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中北宏远5G通信基站建设项目、东方生态智慧城项目等32个项目持续推进;树雕艺术博物馆、星峰研学基地项目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申请并实施中央预算内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4个,申请资金9411万元,已全部开工,进展良好。

(三)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市场主体活力激发

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打造全市首家“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大厅,在全省开设首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探索推行“政银通办”服务,延伸政务服务受理渠道。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云叫号”全域预约服务。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企业登记时间压缩到3小时。推动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成立了我市首家公办教育集团“新华区光明路小学教育集团”。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行营商环境整改提升攻坚行动,研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信用新华”平台建成投用,实行“企业开办+N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开办“即时办结”。有效发挥服务保障平煤神马集团“1+17+N”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累计解决问题246个,问题解决率100%。认真落实惠企政策,全年发放科技奖补、先进制造业发展等惠企资金878万元,减税降费1.23亿元,政银企对接授信175.61亿元。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190家,其中企业1642家,累计达到27731家。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一号工程”,创新招商举措,凝聚招商合力,紧盯投资动向,组建11个镇(街道)招商团、11个产业招商团、5个园区招商团,聘请东莞誉途等30余家企业负责人组成招商顾问团,确保招商不掉线、不断链。做好产业链招商,持续开展新华区“系列专题招商活动”,2021年先后举办数字产业专题、楼宇经济专题等10场专题签约会。全年共签约项目30个,总金额149.18亿元。

(四)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绿色发展不断提升

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物全面达标等六大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2天,优良天数六区第一。河长日常巡查常态化,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市定地表水考核断面、市定黑臭水体考核断面实现100%达标。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1200亩造林工作任务,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深入落实“双碳”要求,扎实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全年煤炭消费量42.61万吨,完成市定全年目标任务。严格控制“两高一危”项目,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从根本上实现减碳降排。

(五)城乡建设提速增效,美丽环境加速呈现

着力补强城市硬件,鹰城大道新华段全线贯通,七星路、经九路南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和平路步行街、凯撒市场改造完成,建成智慧农贸市场2家,实现胜利街市场、体南市场“退路进场”,成功打破马路市场“魔咒”;鹰城广场音乐喷泉改造升级完成,为市民提供茶余饭后休闲场所;改建垃圾中转站1座,爱心驿站4座,城市面貌显著改善。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新建“四好农村路”9.25公里,3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运行,户厕改造持续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度考核获六区第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六)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民生福祉切实增进

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围绕“十个哨点”抓关键,加强与平煤神马集团等企业联防联控,守住“零输入、零感染”底线。全区累计接种疫苗72.15万剂次,免疫屏障不断加强。社区创建强力推进。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家。就业创业趋势稳中向好。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新华”建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45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6余人,各类技能培训2996人次。文化事业有序推进。深入推进“书香新华”建设,区图书馆挂牌成立,名门天街驿站、白鹭洲驿站等鹰城书苑投入使用,村(社区)书屋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送文化下基层建设,在辖区34个社区播放爱国主义电影1096场,完成10场文艺进社区活动和11场送戏下乡活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开工建设中心路小学教学楼,有序推进龙门口小学、第二十中学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建成投用新华区实验幼儿园。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卫健事业持续推进。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两癌”筛查已完成市定目标。开展集中消杀,强化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排查,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叫响做实“鹰城大妈”志愿服务品牌,整合“八位一体”平安建设力量,发动社会单位参与“三零”创建,被授予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区。

完成重点民生实事12项,退役军人服务、双拥共建、民族宗教、档案、社保医保、儿童关爱保护、移民安置服务、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区委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疫情防控压力较大,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二是产业结构不均衡,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较少,科技创新氛围不浓。三是安全稳定方面存在隐患,问题楼盘、非法集资案件、信访积案等问题交织叠加,维护大局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围绕我市“四城四区”,聚焦“六个新华”“三区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全面建设鹰城现代化中心城区,为我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狠抓项目建设,筑牢发展根基

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在全区内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浓厚氛围,以项目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安排全区111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1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民生社会事业项目43个,确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80.7亿元,22个省市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45.5亿元。

确保项目高效推进。积极主动谋划项目,建立质量高、结构优的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库,确保项目梯次发展。落实好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严格执行“三个一批”考评办法和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专班推进、月调度和季考评等制度,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开工西美科技5G芯片项目、环保数控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等项目,建成投产萱飞圣半导体高分子材料生产、平煤天安生产监管网络升级改造等项目。

抓好园区载体建设。全力推进白龟湖科创新城建设,加快新华智能制造基地建设步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将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项目企业引入园区,打造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区、招商引资企业的承载区。

做好重点片区开发。做强城市“腰部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启动西高皇新片区建设,加速焦店片区建设,提速华耀城周边区域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新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挥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和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持续探索基金招商、科研招商,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编制“四张图谱”,扎实开展“四个拜访”,不断提升招商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做到招来一个企业就延长一节链条、落地一个项目就形成一组配套。

(二)状大产业优势,确保发展质量

提质增量制造业。加快实施平煤智能化电网升级改造、七星选煤厂环保数控智能化技术改造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提质步伐,推动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进一步向高端智能迈进。扩大先进制造业总量规模,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努力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国碳纳米、恒一锂能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以商招商”战略,招引更多锂电上下游产业落地,形成集锂电池原材料配套供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锂电产业链。持续推进5G通信基站、工业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扩量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特色商业区向高质量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迈进,进一步丰富特色商业区业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科技信息、购物娱乐、建材家装等产业,把开发区打造成产业升级的主阵地。高端化发展“楼宇经济”,以蓝鲸国际、佳田新天地、春华茗都、冠瑞财富广场等一批办公楼宇为依托,吸引金融保险、咨询中介、广告策划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公司入驻,推动业态集聚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创意设计、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等产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好“大香山”这张文旅名片,树雕艺术博物馆、名门文创旅游园、万海海洋馆等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抖云科技、领航科技、恩泽科技等一批数字型企业发展壮大,发挥中业示范平台、畅捷通网约车智能云平台等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孵化园,支持企业跨境电商发展,推动传统商业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

(三)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创新高地

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抓牢科创新城建设机遇,打造集聚创新要素的“双引擎”“强磁场”,加快推进河师大研究生院、平煤职业技术学院、河师大附中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落地一批本科院校、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转化中心,为创新动能转化搭建好平台。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工程,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煤矿安全技术实验室等创新驱动类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申报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家。

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以抓好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培育等工作,开展高校招才引智、人才“归根工程”等活动,拓展引才新渠道新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四)着力深化改革,优化市场环境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动政府改革深化、职能转变,争取更多的改革性举措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整改提升行动,实现营商环境各项指标全面提升,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持续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纾难解困,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为核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有诉即办”,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好办实。全面推行“小新帮办”服务,强化引导帮办服务水平。继续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数据共享。加快“新华区政策通”平台推广应用,将“免申即享”等惠企政策主动兑现给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开办+N项服务”覆盖面,优化保持零费用零成本。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探索实施“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推广“信易贷”融资模式,提高企业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

(五)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的要求,科学编制全区成片开发工作方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拓展空间。抓好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星峰水泥厂老旧工业区周边、青少年宫周边、李庄绿色低碳示范区改造等城市单元更新项目推进步伐,完成2022年7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打造整合发展示范区。打通交通内循环,完善市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产业新城稻香路、园区中路等道路建设工程,加快华耀城周边区域经九路、十一号路建设,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路、凤鸣路等道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开展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行精细化管理。持续加大“双违”整治力度,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秩序;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效能秩序等专项治理;持续提升规范化社区建设水平,全力推进示范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打造3个以上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新亮点。

(六)稳定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持续抓好粮食生产,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村级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把人居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做实做好。

(七)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做好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改善空气质量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河长制,全面强化河湖管理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确保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加速实现,争取在建设美丽鹰城中走前列、作示范。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用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能耗新政策,处理发展和降碳之间的关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双碳”小镇。持续挖掘重点领域节能潜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八)坚持民生为先,保障社会稳定

长效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常态化、制度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防控措施。突出管好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统筹做好境外返平人员接管,大数据核查、“场所码”推广使用等各项工作,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控局面。切实做好疫苗接种,确保长周期不发生疫情。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打造平顶山市首家数字化人才共享服务中心,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支持企业举办或参加职业培训,确保城镇失业率在4.5%以内。加强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和基本生活保障。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青石山街道等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各类文艺精品,培育基层文化人才,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缓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全力推进中心路小学综合楼、第五十五中学、新华区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等项目进度。持续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和基金监管工作,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制度,构建医疗综合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稳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组织好“八位一体”社会面防控,统筹推进社会治安联防联控体系建设,抓实抓细“三零”平安单位创建,不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新华之路”。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突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速问题楼盘处置步伐,认真化解处理信访积案,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