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多方因素造成目前全社会急救能力的不足,各种场所包括校园突然心脏病猝死、运动后猝死、误吸后窒息等突发事件、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而每起事故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急救知识的普及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急救条件、提高急救能力已成为公众的急切期盼。全面开展校园急救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师生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是减少意外伤害的有力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约为每年54. 4万,在医院以外发生率约为47%,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9. 8%),很多出现心脏骤停情况的人因得不到有效的急救而失去了生命。这一数据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教育的滞后。据统计,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有不到1%,而在法国达到40%,德国达到80%.在美国,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超过7000万,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日本在公共场所安装AED急救设备的覆盖率达到80%;澳大利亚急救知识从娃娃抓起,40%的人口具备基础急救知识。
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仪,被称为“救命神器”,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可在紧急情况下为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提供即时电除颤的急救设备。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第一时间使用除颤仪能帮助患者心脏复律,极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心脏骤停的抢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患者如果能在4分钟内得到抢救,其脑细胞坏死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从而增加被救活的可能性。如果心脏骤停在1分钟以内,使用AED除颤抢救成功率甚至高达90%.因此,在医院外,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最主要、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AED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在学校、机关等人员密集场所,需要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明确提出把心肺复苏等健康急救知识纳入学生考试内容,把健康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生评优考核的重要指标。
2021年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建议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步推进AED配置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0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2022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明确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其中,健康学校建设一项重点指标为:按标准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设施,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技能。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急救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我市已在市区范围内的高铁站、火车站、农贸市场、超市、游园、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安装100多台AED,并组织了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我市应急救护水平。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不足:1、设施配备不足。公共场所心肺复苏急救设施配备率较低,体外除颤器配备少而且不均匀,对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存在漏洞,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责任制。2.认识程度不够。对急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提高,认为急救是专业医护人员的责任,出了事故打120即可,认为没必要全面学习急救知识,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3.急救能力不足。很多人“不会救、不敢救、怕错救”,参加过普及性培训的人,对自己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使伤病患者失去了“黄金”抢救时机;也有人由于不懂应急急救常识而在慌乱之中采取了错误的施救方法,导致伤病患者的二次伤害。4.是急救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效果不佳。目前针对民众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及急救技能的教育培训,一般是以科普教育形式为主,大多通过各类媒体宣传、主题活动下基层、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缺乏专门的师资,培训内容分散,覆盖人群有限,没有掌握范围和标准,缺乏仿真环境下的实操实训。
危急时刻,与时间赛跑,就是与死神赛跑。当意外伤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施应急救护的主体往往不是医护人员,而是伤病员自己、家属或是现场目击者。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公众急救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应急能力、建立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急救技能培训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生时期抓起,从而能够带动一个家庭,逐步向社会普及。在中小学及高校,配置就近能取得的AED等急救设施,对师生进行规范化急救技能培训,就尤其重要和必要。
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对校园急救能力建设的认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整合区域医疗和教育资源,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开展学校急救知识普及、急救设施配备、救护技能培训等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学校联合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常态化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状况下的处置能力和效率。
一、发挥政府职能,配置有效资源
配备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及时将急救设备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明确配置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装AED数量,充分考虑师生的密度、活动强度以及适当的距离进行安装,并设置明显标识。明确专人对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定期维护,常态化开展仪器使用培训,确保急救人员科学有效掌握急救技能,切实提高意外伤害现场施救能力。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处置效果
重点培训学校校医、体育教师、适宜的中青年教师、安保人员等教职员工,要求并鼓励每一位学生,经过培训后掌握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AED使用、抢救异物窒息(海姆立克法)、止血包扎、中风识别等基本技能。各校园内全天候保持有一定数量的能在意外发生时开展现场急救的教职工队伍,切实提高意外伤害现场施救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动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为现场救助提供了法律保障,这就应该消除遇到急救情况因害怕承担后果不敢采取现场急救(尤其是心肺复苏)的顾虑,为被救者在120急救医生到来前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
三、尊重科学规律、开展急救演练
在中小学教育的各阶段,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循序渐进、注重实战的既尊重医学科学,又符合教育规律的专业的急救技能教育训练。选择一批试点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开展校园急救教育实践活动,及时组织专家评估、总结。
四、强化监督考核,提升急救能力
根据教育部、红十字总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拟订校园急救能力考核指标办法,将指标内容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内容,对开展校园急救能力建设和急救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五、加强急救技能模拟仿真教学与实践
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与教程相匹配的模拟场景科普教学基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院前急救真实场景,建立集合科普、培训、游戏、实践的新型教学方式,合格后颁发证书,实现规范化培训。
六、构建急救技能大培训、大宣传格局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明确卫健委、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学校等各方主体责任,发挥部门合力,实现规模化培训;建立和培养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队伍;不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通过“世界急救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通过电视、网络、微信、抖音等媒介广泛宣讲,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意识。在合适的公共场所开展救护培训和救护技能演示,举办急救演练活动,提高民众自救互救意识,让急救成为每个公民受益终身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