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索引号 11410402005462140C/2024-00045 关键词
主题分类 2024年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机构:新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4-11-05       浏览次数:
提案号
政协平顶山新华区委员会十届三次会议提案第52号
提案者
王发贤
标题
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提案内容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随着我区人口呈现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我区丰富创新养老服务的经验做法,在扩大设施覆盖、增加医疗康复服务、推进社会化运营改革、探索智慧养老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加速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居家养老基础设施薄弱,家庭成员不堪重负

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在不断缩小。“养儿防老”是我国沿袭多年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少老龄化”已经成为现实,在家庭结构“421”模式的现实下,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四个老人的养老任务,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情况。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据调查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运作标准、社会影响力不足等,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

二、机构养老资源短缺,配给不均衡

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定位偏差,建设和运营中存在设施奢华、选择性收住、“一床难求”等“资源短缺”问题。公建民营作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式,虽然开展时间和机构数量都较为有限,但在推进过程中已出现功能和目标偏离、资产安全隐患、经营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机构面临政策支持力度弱及扶持政策“口惠而实不至”等困境,自我发展能力弱,良性运行困难。同时,部分养老机构投资者存在政策套利,严重偏离了扶持政策最终服务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目的。

三、养老社区监管存在空白,存在风险隐患

现行法律法规对养老社区仍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对于能否实施会籍制、会籍卡能否交易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层面均未明确规定。调研发现,对于养老社区,目前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管理部门。由于其与通常意义的养老服务、开发项目、房屋租赁、预付卡、投融资行为等都不同,因此不在民政、住建、房管、商务、金融等部门的直接监管范畴,而养老社区产品因其商业模式以及涉及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发生不同形式的风险,造成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比如,市场经营风险导致老年人房屋居住等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当养老社区物业权利人经营不善、现金流断裂破产时,可能出现拍卖养老社区物业用于财产清偿等情况。同时,长期的养老服务兑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大额预付费资金缺乏监管,更是严重的风险隐患。

四、医养结合缺乏专业人才,资源缺失

老年人是基础疾病、慢性病高发群体,不少人还伴随着脏器功能衰退和行动不便。医养结合能整合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优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实际操作中政策鼓励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成老年病医院,或是开设养老专区,然而老人都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果进医院,需要综合治疗方案,或是病情急重,一般二级医院是不具备这个专业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组织是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但这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是不够的,包括人员、硬件设施设备、专业等。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居家养老完善体系,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

首先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发布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其次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通过争取改革试点、贷款、招商引资等方式,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探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再次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新模式。探索机构全托、社区日托与居家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市场主体按片区运营养老机构设施,推动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评估体系,补足机构养老短板。

加大投入力度解决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资金短缺、设施不齐、配备不全的困境,改善其落后的面貌。建立制度化的养老服务投入机制,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性补贴份额,而且要对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视服务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运行经费补贴。建立资质评估系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管理认证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具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坚决取缔不具资质的养老机构。

二、养老社区加强监管,深入研判,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制定加强资金监管相关举措。可结合目前在教育培训、单用途预付卡等领域资金监管的做法经验,由养老社区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方式,采取建立专用账户制度、设定资金存管金额上限比例、缴纳专户保证金、设立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明确养老社区大额预付费资金监管要求,指导商业银行配合做好资金监管工作,提高企业履约能力。其次,加快养老社区相关立法研究。建议从养老服务、地产发展、房屋租赁等方面,对养老社区的属性和业态性质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研判,将加强养老社区发展管理有关问题纳入养老服务立法范畴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研究规范养老社区建设、会籍费管理、服务保障等有关规定,促进养老社区健康发展。

三、医养结合构建养老照护培训平台,开展养老照护教育服务。

医养照护与管理属于新学科,相关教育起步不久,针对目前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建立养老照护培训平台,构建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一方面依托本土高校资源,开展养老照护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另一方面对养老照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促进养老从业人员的技能持续提升,以及职业资格的标准化认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学研教结合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养老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对老年人照护服务、照护管理体系等内容进行明确,对每项工作流程制定操作标准。

承办单位
区民政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王发贤委员:

您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视,落实专门人员负责答复,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立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总目标,健全完善“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专业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区、街道、社会三方共同投入机制,以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重点、托育、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使全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实现了快速、健康、

一、多方结合、挖掘资源。近年来,通过省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服务用房等多种形式新建、改扩建和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5个,实现社区全覆盖;社区为老服务场地总建筑面积达23000余平方米。我区形成依托35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矿工路街道、光明路街道)和平煤七矿医养中心,形成高端养老、中端养老、普惠养老三级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公益与低偿相配套的为老服务网络。2024年根据年度市、区重点民生实事安排,全区应建成27个老年助餐场所(其中,建设7个示范性社区老年食堂),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每个乡镇(街道)均有1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中央厨房)。我们依据既有居住区域,结合完整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因地制宜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摸底调研工作,拟制定《新华区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新华区民政局关于建立全区养老服务重点改革创新事项清单的通知》。截止到目前,全区已建成27个老年助餐场所,完成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有序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养老为依托。

二、通过增加养老床位来缓解资源短缺。2024年我们正在打造两个示范养老项目,分别是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床位307张)、西市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床位137张),建成后,有效弥补区级公建养老项目的空白,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老年人提供低收费托养服务,切实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实现应纳尽纳、应养尽养。剩下的香山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床位50张)和青石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床位100张),建成后将极大缓解老龄化需求的压力,缓解了公办养老的床位需求。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区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完善责任体系,形成工作合力,经区政府同意,成立了新华区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工作部署,统筹协调全区养老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我区养老服务工作重大问题,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拟订我区养老服务法规和重要政策,拟定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实施我区养老服务改革创新重点事项,督促检查养老服务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各地、各部门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及时总结工作成效,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

四、大力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依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实施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新增养老护理技能人才320人。五人在我市2023年第三届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而且在民政养老项目建设是各级民政部门的新业务,涉及诸多法律和项目建设等业务。经过近几年的摸爬滚打,我们已锻炼培养了一批养老项目建设的干部职工,也为实施好项目建设打下了基层基础。

尊敬的王发贤委员由于我们工作能力有限,目前开展的养老工作与您的期盼还有不少的差距。衷心地感谢您对养老事业发展的关心。诚挚地希望您能持续关注养老事业,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认真听取和研究,在工作中加以改进和运用。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